合肥战疫,科学精准施策筑起城市健康防线
58
2025-08-19
北京机场,国际航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目的白光,红外测温仪无声扫描着每个旅客的前额,防护服身影如白色幽灵穿梭于大厅,核酸证明与健康码成为比护照更紧要的通行证,南宁市政府大楼内,防疫指挥部灯火通明,最新通告正在拟定: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一律实施“14+7”隔离,公共场所必须扫码入场,两座城市,一套逻辑,万千指令编织成密不透风的防控天网,将个体自由悄然压缩进数据算法的铁笼之中,这不仅是防疫的必要措施,更是现代治理术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一次彻底规训——我们赢得了与病毒的战斗,却可能正失去与城市自由呼吸的契约。
北京机场的防控体系堪称精密运转的惩戒机器,福柯笔下“规训社会”的毛细血管在这里具象化为无数技术装置:人脸识别系统自动追踪行动轨迹,大数据平台实时评估风险等级,隔离转运形成闭环管理,旅客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被分解为“出发地风险值”“疫苗接种状态”“核酸时效”等数据点的抽象存在,这种“全景敞视主义”的现代化版本,通过技术凝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精度,工作人员身着统一防护服,语言动作高度标准化,如同规训机构中的看守者,确保防疫剧本分毫不差地执行,机场空间被切割成清洁区、污染区、隔离区,通道设置强制动线,所有行为都被预置程序所引导,这不仅是防疫,更是一场空间治理的极致演练。
南宁的防疫要求则展现了规训权力如何渗透日常生活肌理,公共场所的二维码如同数字时代的通关文牒,社区网格员成为流动的监视之眼,隔离政策重新定义着“正常”与“异常”的边界,权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微观物理,每个市民都在不自觉中进行自我规训——出门前自觉查验健康码,见面时主动保持社交距离,甚至对邻居的异地行程保持警惕,这种内化的约束比强制命令更有效,它让市民成为自身健康的看守者,也是他人风险的监督者,城市空间被编码为不同风险等级的色彩区块,人的移动自由与数据健康绑定,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正在被重构为受控的数据化场域。
然而防疫规训的代价常被忽视,北京机场里,留学生与亲人隔窗相望而不能相拥;南宁社区中,外来务工人员因隔离政策失去生计;无数个体生活被简化为健康状态的二进制表达,更深远的是,紧急状态下的权宜之计正在固化为永久性控制模式,人脸识别、行程追踪、数据监控——这些本为防疫开发的技术基础设施,很可能在疫情后转向其他治理目标,使临时性例外状态悄然蜕变为日常生活新常态,我们交出的隐私与自由,恐难轻易收回。
面对防疫常态化的隐忧,必须在公共卫生与个体自由间寻找平衡点,防控措施应遵循比例原则,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次生伤害;数据收集需明确边界与销毁机制,防止无限期留存;政策制定要增加透明性与公众参与,避免技术官僚主义的封闭决策,正如阿甘本所言,真正重要的是“不让紧急状态成为常态化的治理范式”——否则,我们在战胜疫情的同时,可能正在输掉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座可以自由呼吸、偶然相遇、拥抱未知的城市,那个充满烟火气与人性温度的生活本身。
当北京机场的防控等级终将下调,当南宁的扫码要求成为历史,我们能否拆除心中的无形隔离墙?城市的灵魂不在于绝对安全,而在于在不确定中依然保持开放、包容与自由呼吸的勇气,这或许是对抗一切病毒最永恒的免疫力。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