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疫区突围记,一座城市的韧性之战
63
2025-08-20
郑州能否接种北京疫苗背后的资源之问
“郑州到底能不能打上北京产的疫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2021年夏季的郑州街头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论,一位从北京出差回来的郑州居民,在社区接种点被告知“这里只有河南本地生产的疫苗”,而他刚刚在北京了解到的某款疫苗却无法在故乡接种,这个微小个体的困惑,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疫苗接种体系中一个被忽视的结构性难题——疫苗资源的区域壁垒与分配正义。
从表面看,北京与郑州的疫苗差异似乎只是生产布局的技术性问题,北京作为首都,拥有科兴等疫苗研发生产基地,自然优先获得相应疫苗资源;而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本地疫苗企业产品成为接种主力,但这种地理就近分配原则,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出其局限性——当民众因工作、学习、生活跨区域流动时,疫苗资源的区域化配置反而成为接种服务的障碍。
疫情期间,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疫苗接种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这一巨大成就背后,是中央统一调配、分级负责的供应机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省市接种点往往主要供应本省疫苗企业产品,跨省疫苗调配存在无形壁垒,一位不愿具名的疾控专家透露:“这不是政策不允许,而是物流成本、储存条件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实际困境。”
郑州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人口流动大市,这种困境尤为明显,2021年郑州遭遇洪灾和疫情双重打击期间,疫苗供应紧张问题进一步凸显,有市民反映,当时甚至出现“知道某款疫苗更好,但却无法选择”的无奈情况,这种疫苗资源的区域不平等,本质上反映了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中的深层矛盾——统一规划与地方执行之间的落差,科学防疫与行政便利之间的张力。
从全球视角看,疫苗分配不平等是一个普遍现象,WHO多次警告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疫苗鸿沟”,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细微但重要的疫苗可及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疫苗种类上,更体现在接种便利度、信息透明度和选择多样性等方面。
打破这种隐形壁垒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首先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信息平台,让民众可以查询不同地区疫苗种类和供应情况;其次要完善跨区域接种服务机制,实现疫苗接种记录的互联互通;最重要的是要优化疫苗调配机制,在保证供应稳定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程度的疫苗选择空间。
疫情防控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战争,而疫苗是这场战争中最有力的武器,让每一支疫苗都能找到最需要它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疫苗选择,这不仅是科学防疫的要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当郑州的市民能够无忧地询问“这里能打北京疫苗吗”并得到满意答案时,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才真正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脆弱点值得长期关注,疫苗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关乎当下疫情防控成效,更关乎未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缩小区域间的“疫苗鸿沟”,就是在筑牢全民健康的基石。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