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教务处/郑州师范教务处官网登录入口
35
2025-08-26
2022年冬季,数张名为“乌鲁木齐疫情封门”的图片在中文互联网上悄然传播,画面中,居民楼的单元门被钢板、铁条等材料从外部彻底封死,仅留狭小缝隙传递物资,这些图像迅速引发舆论海啸,将疫情防控中的基层执行问题推向公共讨论的中心,尽管当地政府随后澄清此为“个别人员不当行为”并责令整改,但这一事件已然成为观察中国抗疫治理体系的一扇窗口,折射出政策执行中的异化、数字时代的信息博弈以及公众信任的脆弱性。
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看,“封门”行为本质是防疫政策在基层的扭曲与异化,自2020年以来,“动态清零”成为中国防疫的指导方针,其本意是通过精准防控最大限度保障社会正常运转,部分基层单位在压力驱动下,将“清零”异化为“零风险容忍”,采取简单粗暴的物理隔离手段,这种“层层加码”现象背后,既有问责压力下的过度反应,也有治理能力不足的现实——当缺乏科学流调、精细管理的能力时,封门成了最“高效”的选择,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科层制下的执行偏差往往源于目标置换:防疫的本意是保护生命,但在执行中,“不出病例”本身成了目的。
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则让事件影响极速放大,疫情三年间,智能手机和社交平台已成为民众监督公权力的重要工具,乌鲁木齐封门图片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裂变式传播,即使原帖屡遭删除,截图仍不断重生,这种“删除-再生”的拉锯战反映了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的博弈:前者试图维护“防疫至上”的正当性,后者则通过保存图像争夺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像之所以引发共情,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更深层的集体记忆——从武汉封城到上海隔离,公众对过度防控的焦虑已积压已久。
事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的边界之争,防疫涉及典型的“电车难题”:封控确能阻断病毒传播(如乌鲁木齐后期疫情回落),但物理封门可能延误火灾、医疗等紧急救助,构成二次风险,法律学者指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控措施必须符合“比例原则”,即手段与目的相称,用钢板封死消防通道显然违背这一原则,甚至可能涉嫌违法,更重要的是,这种粗暴手段消解了防疫的正当性基础——当保护生命的措施反而威胁生命时,公众信任必然受损。
政府的危机应对同样值得反思,事件曝光后,乌鲁木齐官方先是否认,后在舆论压力下承认“个别现象”,承诺整改,这种“否认-部分承认”的模式在近年公共事件中反复出现,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适应不足,越早坦诚回应、越快纠正错误,越能挽回公信力,相比之下,同期成都、广州等地对过度防控的快速纠偏,获得了更多民众理解。
乌鲁木齐封门事件最终逐渐淡出热搜,但其启示深远,它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二十大报告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初“新十条”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政策向精准化、科学化回归,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仍需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防疫措施的合法性审查机制,畅通民众投诉渠道,完善基层人员的培训与监督,更重要的是始终铭记——任何防控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守护具体的人的生命与尊严。
那些被封堵的门,既是物理意义上的隔离屏障,也是隐喻意义上的沟通隔阂,唯有以科学驱散恐惧,以法治约束权力,以共情替代对立,才能真正打开这些“门”,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治理模式。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