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岛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北京青岛疫情防控最新政策通知
3
2025-08-30
秋日的郑州天空湛蓝如洗,黄河之畔的大学城内却异常安静,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因为新一轮疫情而改变了节奏,核酸检测点排起的长龙、宿舍楼下的隔离带、教室里稀疏就坐的学生——这些画面构成了2022年秋季郑州高校开学的特殊图景,疫情第三年,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郑州的大学生们正在用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疫情防控下的开学筹备是一场精密运转的系统工程,郑州市教育局联合各高校成立了疫情防控专班,实行“一校一策”的差异化防控方案,郑州大学采取了分批次、错区域返校策略,将近7万名学生分成十个批次陆续返校,每批学生间隔三天,最大限度降低人员聚集风险,河南工业大学开发了“健康打卡”系统,要求学生返校前连续14天上报体温和行程轨迹,系统自动生成“绿色通行码”作为入校凭证,这些措施背后,是教育工作者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精心筹备。
数字技术在这场特殊开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中原工学院推出了“智慧校园”APP,整合了健康申报、课程查询、食堂订餐等多项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预约洗澡时间、图书馆座位,甚至操场运动时段,实现了人员密度的精准控制,郑州轻工业大学教室里,高清摄像头和麦克风阵列默默工作,将课堂实时传输给因疫情无法返校的学生,疫情倒逼出的这些创新,正在悄然重塑大学的教育生态。
任何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校园生活的温度,在被疫情重塑的校园里,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充满温情的细节,黄河科技大学的辅导员们组成了“爱心车队”,亲自到车站接回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自发成立了“心理疏导小组”,为焦虑的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郑州商学院的学生会发起了“隔空不隔爱”活动,让在校生与隔离中的同学结成对子,每天通过视频互相陪伴,这些微小而坚定的善意,构成了疫情下最温暖的安全网。
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是心理上的挑战,一项针对郑州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近65%的学生表示疫情期间存在焦虑和孤独感,超过40%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效果不如线下,但与此同时,也有令人振奋的发现:72%的学生认为“自己更加珍惜校园生活了”,58%的学生表示“学会了在逆境中自我调节”,这些数据勾勒出Z世代大学生的韧性——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坚强。
经此一疫,郑州高校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许多教师开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内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更加多元,不再单一依赖考试成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王教授说:“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夜幕降临,郑州龙子湖高校区的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隔着口罩,我们依然能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隔着屏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师生间真挚的情感连接,疫情或许暂时改变了大学的存在形式,但从未改变它的精神内核,这些在特殊时期坚守校园的青春身影,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刻含义。
当疫情的阴霾最终散去,这些经历将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记忆,而今天在郑州高校发生的一切,不仅是一场疫情防控的演练,更是一次关于生命、责任与成长的深刻教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群年轻人正在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确定的方向——这或许正是疫情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