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防控发布会时间/郑州疫情防控发布会时间表】
7
2025-09-01
在郑州金水区繁华的街道上,一栋并不起眼的建筑门口挂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郑州办事处”的牌匾,每天,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与中原大地的居民在这里进进出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图景,这个成立于1985年的机构,已经默默服务了三十八个春秋,成为连接雪域高原与中原大地的重要桥梁,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办事处最初设立的背景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藏与内陆省份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急需在中部交通枢纽建立服务窗口,郑州作为全国铁路网的心脏,自然成为理想选址,首任主任扎西顿珠回忆:“当时只有三间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到十人,却要负责整个中部地区的联络工作。”从最初的简易板房到如今的现代化办公场所,这个变迁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开放史。
办事处的核心职能犹如一条多彩的哈达,编织着多元的服务经纬,在经济协作层面,它成功促成了“豫藏经贸洽谈会”的常态化举办,累计引进河南企业投资西藏项目达37亿元,文化旅游推广方面,办事处组织“中原文化进西藏”和“西藏文化中原行”双向交流活动128场,让唐卡艺术与少林功夫交相辉映,最令人动容的是民生服务领域,办事处近五年来为在豫藏族同胞提供法律咨询、就医就学、就业指导等服务超过1.2万人次,成为他们在中原的“娘家”。
数字背后是鲜活的人文故事,2018年,那曲青年次仁在办事处帮助下进入郑州四中西藏班,如今已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高原之宝”牦牛乳业通过办事处的牵线搭桥,在郑州设立营销中心,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疫情期间,办事处协调运送抗疫物资12吨,建立“绿色通道”帮助藏族同胞返乡,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温暖底色。
办事处的日常工作充满文化碰撞的智慧,工作人员需要既懂得敬献哈达的礼仪,也熟悉中原的待人接物之道,双语服务、跨文化沟通成为这里的基本功,副主任李建国坦言:“我们不仅要会算经济账,更要会算感情账,每次帮助藏族同胞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在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这种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使办事处成为增进民族理解的情感枢纽。
新时代赋予办事处新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办事处正在构建“西藏-河南-欧洲”的物流通道;数字经济时代,他们开发了“天路通”APP,实现“指尖上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河南农业技术输往西藏高原,这些创新实践让古老的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出时代光彩。
纵观办事处三十八年的发展,它早已超越了一般驻外机构的行政职能,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酥油茶与胡辣汤相遇,格萨尔王传说与黄河故事对话,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这条跨越黄河与雅江的纽带,不仅连接着地理空间,更沟通着心灵世界,彰显着我国民族政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当夕阳西下,办事处门口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藏汉两种文字的标牌在灯光下交相辉映,这个普通的机构每天都在演绎着不普通的故事——那是关于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设计,让不同民族兄弟姐妹心手相连、共同发展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也看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基层基石。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