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下的场所关闭,防控措施与城市韧性的考验
66
2025-08-23
在北京这座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边缘,有一个被高楼环抱的村庄,这里的村支书王建国,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十五年,每天清晨,他总会站在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望着不远处拔地而起的商务楼宇,眼神中既有自豪也有忧虑,作为这座城市最后一批城中村的守护者,他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进行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乡土保卫战。
王建国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繁重,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监督村务公开,从组织疫情防控到推进老旧电路改造,事无巨细都需要他亲力亲为,最让他劳神的是即将启动的拆迁改造项目——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村民们盼着改善居住条件,却又害怕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政府规划需要推进,但又必须考虑村民的生计安置,王支书组织了二十多次村民大会,记录下三百多条意见建议,嘴唇起了泡,嗓子也哑了,只为了在发展与守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村民信任我,不是因为我有多大本事,而是因为我从来不把他们当外人。”王建国这样说,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谁家有困难都可以随时找他,去年冬天,独居老人李大爷家的暖气坏了,王支书冒着大雪找人维修,自己先垫付了费用;今年夏天暴雨,他连夜组织党员突击队,转移低洼地区的居民,整晚没合眼,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起了村民对他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他开展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王建国意识到单纯守成是不够的,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到浙江、江苏等地的先进村考察学习,回来后结合本村特点,提出了“文化立村、产业兴村”的发展思路,他发掘本村的传统手工艺——京绣,请回老艺人开办培训班,组织妇女成立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他利用村庄离市中心较近的优势,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这些创新举措既保住了村庄的文化根脉,又为村民开辟了新的生计来源。
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王建国特别重视党建工作,他创新性地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负责联系5-10户村民,及时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困难;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组织生活与村庄治理、产业发展相结合,这些务实有效的党建工作,使党支部真正成为了村庄发展的坚强核心。
面对拆迁改造这个重大关口,王建国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智慧,他没有简单地执行上级指示,而是组织村民成立自治改造委员会,让村民自己参与方案制定;他请来专业规划师,为村民讲解不同方案的利弊;他争取到最优惠的补偿政策,同时为村民争取临时周转房和过渡期生活补助,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村的改造项目成为了全区推进最顺利、群众满意度最高的标杆项目。
王建国的工作日常,折射的是中国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村支书不再是简单的政策传达者,而是成为了连接政府与民众、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关键节点,他们既要理解宏观政策,又要把握微观民生;既要推动发展变革,又要维护社会稳定;既要拥抱现代文明,又要守护乡土文化,这种多重角色的平衡,考验着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智慧和担当。
夕阳西下,王建国又站在了老槐树下,身后是即将消失的老村庄,面前是蓬勃发展的新城市,他知道,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平房院落将被现代化社区取代,村民们将过上城市生活,但他更知道,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对邻里情谊的珍视、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永远不会改变,而他的使命,就是确保在这场历史性变迁中,村民们不仅安居乐业,更能记住乡愁、延续文脉、拥抱未来。
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中,还有无数个像王建国这样的村支书,他们或许不为人知,却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稳定器;他们的工作琐碎平凡,却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些基层守护者的默默奉献,让北京在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征程中,既拥有了现代都市的繁华,又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温度。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