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疫情防控情况最新/长沙市疫情防控情况
36
2025-08-24
7月的南京,本应是盛夏繁华的景象,却因禄口国际机场引发的疫情再次绷紧了全国的神经,Delta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让确诊人数在短时间内攀升,而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部分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依然感染,一时间,“疫苗打了也没用”的论调甚嚣尘上,疫苗真的白打了吗?科学的数据和全球的抗疫实践告诉我们,事实远非如此。
南京本轮疫情主要由Delta变异株引起,其传染性是原始毒株的两倍以上,病毒载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Delta毒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疫苗的保护效力,导致“突破性感染”(即完成疫苗接种后仍被感染)的案例增多,但这并不代表疫苗失效。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国产灭活疫苗对Delta毒株仍有效果,虽预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性依然高达80%以上,南京疫情的初步数据也显示,绝大多数确诊患者为轻症或无症状,重症患者比例较低,其中完成疫苗接种者症状普遍较轻,未接种疫苗者则面临更高风险。
突破性感染在传染病防控中并非罕见现象,流感疫苗每年接种,却仍有人感染流感,但疫苗大幅降低了流感的致死率和医疗系统压力,新冠疫苗同理,其核心目标并非绝对阻断传播,而是控制疫情规模、减少重症和死亡,为公共卫生体系争取应对时间。
有人认为,既然疫苗不能100%防感染,接种意义何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疫苗的多层次保护作用,对个体而言,疫苗显著降低了重症率和病死率,以智利、英国等国的真实世界研究为例,接种两剂科兴或辉瑞疫苗后,患者住院风险降低70%以上,死亡风险降低90%以上,南京疫情中的重症患者多为未接种或仅接种一剂疫苗的人群,这进一步印证了疫苗的保护价值。
疫苗的群体免疫作用至关重要,疫苗接种率越高,病毒传播链越容易被切断,虽然Delta毒株提高了群体免疫阈值,但疫苗仍能有效抑制疫情扩散速度,南京疫情中,机场工作人员疫苗接种率较高(约90%),但Delta毒株的极强的传染性仍找到了防控漏洞——未接种者、防护疏忽环节等,这提示我们,疫苗需要更高接种率并结合严格防控,才能最大化效果。
“疫苗打了也没用”的论调,主要源于认知偏差和信息传播的简化,突破性感染案例被媒体放大,而疫苗成功的“沉默证据”——那些因接种而未感染或症状轻微者——却被忽视,公众对疫苗的期望往往是非黑即白的:要么完全防感染,要么完全无效,但生物学中很少有绝对之事,疫苗的有效性是一个概率问题,且需结合防控措施。
全球疫情发展不平衡也为误解推波助澜,部分高接种率国家(如以色列、美国)近期疫情反弹,让一些人质疑疫苗效果,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反弹的主因是Delta毒株的凶猛、防控放松以及疫苗分配不均(例如老年群体免疫力下降需补打加强针),而非疫苗完全失效。
南京疫情再次提醒我们,疫苗是重要武器,但并非万能解药,面对变异毒株,我们需要“疫苗+综合防控”的双重策略,一是继续提升疫苗接种率,构建免疫屏障,目前中国已完成16亿剂次接种,但仍需覆盖更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二是坚持常态化防控,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南京疫情的扩散也与国际机场闭环管理漏洞有关,这提示高风险场所需升级防护。
疫苗研发也需与时俱进,针对变异毒株的加强针研究已在推进,未来可能需定期接种,如同流感疫苗一样,科学家们也在开发多价疫苗(可应对多种变异株),以提升保护广度。
南京疫情是一场压力测试,它证明疫苗在变异毒株面前依然有效,尤其是预防重症和死亡,疫苗没有白打,它保护了无数人免于生命危险,减轻了医疗系统的负担,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冠抗疫是一场持久战,疫苗与防控措施必须相辅相成。
面对疫情,恐慌和质疑无济于事,相信科学、积极应对才是正道,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言:“疫苗是消除疫情的关键,但不是唯一,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每一剂疫苗,都是迈向正常生活的一步;每一次谨慎防控,都是对生命的负责,南京疫情终将过去,而科学和理性会让我们更强大。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