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疫情防控指示/重庆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
3
2025-08-30
2021年深秋,一位郑州大学学生站在紧闭的校门前,与栅栏外数月未见的父母隔空相望,这个被相机定格的瞬间,成为疫情期间中国高校封闭管理最令人心酸的注脚,当“郑州大学校园让进吗”成为热搜关键词,背后折射的不仅是进出校门的具体规定,更是一场关于公共健康、教育本质与人本关怀的复杂平衡。
疫情三年间,郑州大学的校园准入政策经历了动态调整的三个阶段,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学校迅速实施“铁桶式”封闭管理,除教职工和必需后勤人员外,一切外来人员禁止入内,学生戏称“出去的门比高考还难通过”,请假外出需经辅导员、院系、学校三级审批,非重病不得离校。
2021年随着疫苗接种普及,政策出现微妙松动,学校引入“分批错峰”管理,允许经报备的科研合作人员入校,但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学校在东西校区设置了“无接触交接区”,家长可将物品放置指定区域,经消毒后由学生领取,这道“安全屏障”既保障了物资流通,又阻断了潜在传播风险。
至2022年,精准防控成为主旋律,郑州大学开发了“校园通行码”系统,融合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三重数据,实现“一码通校”,校外人员可通过校内单位预约申请,经审批后获得限时通行权限,这种数字围栏下的有限开放,标志着疫情防控从物理隔绝向技术治理的转变。
封闭管理重塑了整个校园生态,教学楼里,隔座而坐的学生通过屏幕与校外专家交流;实验室中,受阻的外协设备工程师通过视频指导实验操作;图书馆内,无法进校的学者以云端方式参与学术沙龙,这些应急之举意外加速了学校的数字化进程,2021年郑州大学线上学术活动数量较疫情前增长了三倍。
技术的便利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连接,艺术学院李教授感叹:“舞蹈教学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但肢体语言的微妙传递、气韵流动的现场感受,是像素无法承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沙龙失去了即兴碰撞的火花,实验室的创新进程因设备调试滞后而放缓,更深远的是,大学作为开放思想市场的功能被部分削弱,那种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人群在校园里不期而遇的灵感激发大幅减少。
疫情期间最动人的画面,都发生在校门周围,有教师自发组织“校门快递队”,帮助学生转交物品;有辅导员长期驻校,成为学生的“临时家长”;更有附近居民为被困校内的学生送去家乡特产,用长杆隔着栅栏传递温暖。
这些微小的善行背后,是对特殊时期管理政策的民间补充,当正式制度无法覆盖所有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自发连接成为润滑剂,缓解了封闭管理带来的情感摩擦,正如一位学生在留言中所写:“栅栏可以挡住病毒,但挡不住爱和关怀。”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郑州大学的校门逐渐重新开放,但这段特殊时期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大学的物理边界与学术开放之间应保持何种关系?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校园场所存在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如何构建既能应对突发公共危机,又不损害大学本质功能的管理模式?
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是一面多棱镜,既反射出应急状态下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性,也折射出过度封闭对教育生态的损伤,理想的大学管理应当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而是在健康安全与开放包容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郑州大学的校门开合史,是中国高校疫情期间管理策略的一个缩影,那些被阻隔在校门外的,不仅是探视的家长和交流的学者,更是一段本该更加丰富多彩的青春时光,当我们回顾这段特殊时期,最重要的不是评判政策的对错,而是理解非常状态下价值排序的艰难抉择,并从中汲取智慧,构建更具韧性、更人性化的校园治理体系。
疫情终将过去,但大学如何在社会危机中既履行社会责任,又不失其开放本质,这一命题将长久存在,郑州大学校门前的故事提醒我们:任何管理措施都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永远是让思想自由流动,让智慧跨越一切边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