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疫情情况怎么样(乌鲁木齐疫情情况怎么样了)
47
2025-08-15
从广西到长沙,地图上不过七百余公里的距离,高铁只需四个小时便可抵达,然而这段看似寻常的归途,对我而言却承载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感重量,每当我踏上从南宁东站开往长沙南站的高铁,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喀斯特地貌逐渐被湘江平原取代,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奇妙的感受——那是对故土的眷恋,对变化的惊叹,更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重构。
广西的山是峻峭而突兀的,像大地突然裂开的伤口;而湖南的山则连绵起伏,如同大地的呼吸般自然舒展,列车驶过桂林,穿过永州,进入衡阳境内,窗外的风景悄然变化,广西的山水如诗如画,漓江的柔美与阳朔的奇崛构成了我对异乡最初的惊艳;而湖南的山水则像母亲的臂弯,岳麓山的沉稳与湘江的奔流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这种地理景观的过渡,恰似我身份的转换——在广西,我是"湖南伢子";回到长沙,我又常不自觉说起"我们广西",这种微妙的双重认同,让每一次归途都成为重新认识自我的旅程。
高铁上的四个小时,是观察中国区域文化差异的绝佳窗口,广西车厢里,常能听到粤语、壮语、桂柳话交织的生动对话;而过了永州,熟悉的湘音便渐渐多了起来,广西朋友送我上高铁时塞的螺蛳粉,与长沙老友接站时带的臭豆腐,在味觉记忆里形成鲜明对比,记得有一次,邻座的广西阿婆好奇地问我手里拿的槟榔是什么,我解释这是湖南人的"口香糖",她笑着摇头说还是她们广西的酸嘢更健康,这些细微的文化碰撞,让我明白地域差异不是隔阂,而是中华文化的多彩拼图。
列车驶过株洲西站,我的心跳总会不自觉地加快,站台上"长沙南站"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时,鼻腔会突然发酸——这是乡愁的生理反应,父母的身影在出站口等候,他们脸上的皱纹每年都有新变化,却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期待神情,家的味道从厨房飘来,是妈妈拿手的剁椒鱼头和爸爸炖了一下午的莲藕排骨汤,这些熟悉的味道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我惊觉,所谓乡愁,不过是味蕾记住了爱的方式。
每次从广西回长沙,都会发现这座城市又有了新变化,梅溪湖的摩天轮转得更高了,洋湖湿地的候鸟多了几个品种,五一广场的地下迷宫又开了新店铺,长沙用它的烟火气和创新精神不断给我惊喜,而当我回到广西,又会不自觉地对比两地的城市气质——长沙的泼辣直爽与南宁的温润闲适,如同湘江与邕江的不同性格,这种比较不是评判,而是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每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归途中最珍贵的,是与故人的重逢,高中同学聚会时,大家调侃我的广西口音;亲戚串门时,长辈们关心我在异乡是否习惯,这些温暖的互动提醒我:无论走多远,根始终在这里,有趣的是,当我回到广西,又会想念长沙的一切,这种"双重乡愁"让我明白,现代人的身份认同早已不再单一,我们可以同时深爱多个地方,如同孩子可以同时爱父母双方。
从广西回长沙的旅程,已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仪式,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心灵的一次次归航,在这条路上,我既是一个归人,也是一个过客;既带着广西的生活印记,又怀着湖南的文化基因,或许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普遍状态——我们在流动中寻找归属,在他乡与故乡之间建构自我。
列车终将到站,而乡愁没有终点,每一次归途都在提醒我:人生的精彩,正在于能够拥有多元的归属感,广西和长沙,如同生命中的两个坐标,定义着我行走世间的轨迹,当高铁再次启动,我知道,下一次的归途又将带来新的感悟,因为回家的路,永远是最动人的成长之路。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