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战疫,科学精准施策筑起城市健康防线
39
2025-08-20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防疫检查站前,一条由隔离带划出的蜿蜒通道里,人群沉默地向前挪动,红外测温仪无声闪烁,防护服上的反光条在惨白灯光下格外刺眼,核酸检测亭像一个个未来主义的忏悔室,吞噬又吐出被棉签探过咽喉的旅客,这座亚洲最繁忙的航空枢纽,如今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生物政治实验室,每一个身体都必须在此经历从“潜在威胁”到“被许可个体”的仪式性转化,而在千里之外的山城重庆,一纸措辞严厉的防疫通告正通过数字网格精准投送至每个市民的手机——社区报备、核酸频次、隔离条件,无数微观指令编织成密不透风的防控之网,表面上,这只是两地应对疫情的常态操作;实质上,这是一场关乎生命治理与自由界限的宏大政治实验,暴露了国家机器如何在危机中重构其权力毛细血管,以及地方执行如何将例外状态转化为日常治理的永久性技术。
北京机场的防控体系堪称生物安全时代的全景敞视监狱杰作,旅客从踏入航站楼那一刻起,就进入了一个由数据流、消毒程序和身份验证构成的裁决系统,这不是福柯笔下石砌的环形监狱,而是一个流动的、智能的、自我正当化的生命过滤装置,健康码将复杂的健康风险简化为一个色彩鲜明的二维码,行程卡将个体的时空轨迹压缩成可判读的数据点,核酸检测则把不可见的病毒威胁转化为阴/阳的二元判决,这套系统的高效运转依赖于将人彻底抽象化——不再是具有情感、故事和权利边界的完整主体,而是可分类、可追踪、可管理的生物性数据包,阿甘本所警示的“赤裸生命”在此显现:那些因码色异常而被带离人群的旅客,瞬间被剥离社会属性,沦为纯粹的被治理对象,机场作为跨国流动的象征,就这样被改造成国家主权展示其生命管辖权的仪式性空间,每一个防疫环节都是对“谁可被赋予安全身份”的无声宣判。
而当目光转向重庆的防疫要求时,我们看到的则是国家生命政治在地方层面的毛细血管化扩张。“非必要不离渝”、“来渝返渝人员需持48小时核酸”、“公共场所查验双码”——这些简洁而强硬的句式,借助社区网格、单位管理和数字监控,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褶皱,重庆的地形特质被技术逆转:曾经作为物理屏障的群山,如今在数字治理面前荡然无存,每个小区、每栋楼宇甚至每个家庭都成为防控网络的数据节点,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化身为福柯笔下的“纪律官员”,他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监视的眼睛,将抽象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具体的身体规训,地方防疫政策的严苛程度往往超越中央的基本要求,这种“层层加码”现象背后,不仅是官员规避责任的理性选择,更揭示了危机如何为地方权力扩张提供绝佳借口——以生命保护之名,行社会控制之实。
更值得深究的是,这种发端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治理模式,正显现出向常态化、永久化漂移的危险倾向,最初作为紧急措施的监控技术、数据收集和个人行为干预,逐渐嵌入日常治理结构,模糊了临时与永久、例外与常规的边界,疫情终将消退,但那些被验证“有效”的权力技术不会轻易退场——健康码可能转型为社会信用载体,行程追踪可能转化为治安管理工具,核酸检测点可能蜕变为生物信息采集站,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悖论:为保护生命而构建的庞大机器,可能最终成为禁锢生命自由的铁笼,当健康成为至高无上的政治价值,其他一切权利——隐私、自由移动、集会乃至异议——都可能在其祭坛上被轻易牺牲。
在疫情阴影逐渐淡去的明天,真正的政治抉择才刚刚开始:我们是接受一个更高效但也更无处不在的生命管理系统,还是重新找回作为完整主体的尊严与边界?北京机场的防控程序和重庆的防疫要求,不应仅仅是公共卫生的注脚,更应成为公民反思权力界限的活教材,在这场全球性生物政治实验中,每一个口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关于未来人类处境的深刻追问:我们究竟要为自己建造一个怎样的新世界?是流向一个数字控制下的无菌天堂,还是奋力夺回那充满风险却也孕育着自由的流动大地?答案,不在任何防疫手册之中,而在每个觉醒公民的拒绝沉默与权利重申之中。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