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疫情管控措施,西宁疫情管控措施最新消息】
39
2025-08-21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与河北、河南生产的疫苗,在分子结构上并无二致,它们都遵循同样的国家标准、同样的生产规范、同样的质量管控流程,在无数人的潜意识图景中,贴着“京”字标签的疫苗仿佛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晕,似乎注射进体内就能产生更强大的抗体,带来更坚固的保护——这并非科学事实,而是一场规模浩大的集体幻觉,是深植于社会肌理中的地域等级观念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荒诞投射。
“京城御用”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其根系深埋于千年的历史沉积层中,帝都永远是贡品云集、能工巧匠汇聚之地,从紫禁城的金砖碧瓦到清廷的御药房,物理距离的接近性诡异地转化为品质的优越性,这种将地理中心与质量至尊无意识捆绑的原始思维,如同文化基因般代代相传,终于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找到了新的寄生载体——疫苗,当全球科学家在实验室争分夺秒解析病毒基因序列时,某种集体无意识却驱使人们用前现代的思维模式来理解最尖端的生物科技成果,这是何等辛辣的现代性反讽!
权力地理学在这场闹剧中扮演了核心脚本,北京作为政治心脏,其符号价值早已超越了实体城市,部委大楼里的红头文件、央视新闻的权威播报、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意象共同编织出一张“神圣知识/产品”的意义之网,疫苗不再仅仅是生物制剂,更异化为权力可信度的物质化身,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制度自信,那些千方百计托关系、找门路获取“北京疫苗”的行为,本质上与古代文人赶考、地方官员进贡并无不同,都是对中心性权力符号的崇拜与追逐,可悲的是,这种追逐恰恰暴露了对统一国家标准的不信任,用行动拆解了制度设计的公正性宣言。
媒体与叙事机器更是这场认知扭曲的共谋者,新闻报道中“北京研发”、“首批接种单位”等标签被无限放大,而全国数十家疫苗生产商共同保障十四亿人生命健康的系统努力,却被简化为背景噪音,社交平台上,“我在北京打了疫苗”的炫耀帖收获无数羡慕的点赞,仿佛这不是普通的公共卫生服务,而是某种特权身份的加冕仪式,这种话语建构不断强化着“中心—边缘”的认知地图,将疫苗分配这一本应纯粹基于流行病学数据的科学决策,扭曲成了象征资本积累的身份游戏。
然而最令人心悸的是,这种“疫苗地理歧视”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撕裂,当一线城市的精英们为疫苗“产地”焦虑时,广大农村和边缘地区可能还在为疫苗的可及性而挣扎。“北京疫苗比外地好”的轻佻话语,无形中抹杀了无数异地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工人在抗疫中的巨大贡献,仿佛只有京畿之地才配拥有科技创新与质量保证的荣光,这种观念是中心主义对集体成就的傲慢劫持,更是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致命腐蚀。
要解构这座认知牢笼,必须首先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疫苗质量体系是高度统一且严苛的,任何获批上市的疫苗都经过同样严格的科学审查和质量控制,将疫苗划分为三六九等,既是对科学精神的侮辱,也是对全国抗疫一盘棋的否定,我们必须警惕那种将一切物品符号化、等级化的思维惯性——从学区房到奢侈品,从工作岗位到疫苗产地,这种无处不在的等级焦虑正在吞噬社会的理性根基。
北京疫苗并不比外地更好,正如北京的月光并不比外省更加明亮,这轮照过紫禁城六百年的月亮,也同样静静地铺在江南水乡、西北戈壁和东北雪原之上,真正需要接种的,或许不是哪一剂特定的疫苗,而是对抗这种病毒般蔓延的中心主义幻觉的思想抗体——只有当人们学会用科学的尺度而非地理的坐标来衡量价值,才能从这场集体无意识的等级狂欢中真正苏醒,看清每一个疫苗瓶中所承载的,是同样分量的科学尊严与生命关怀。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