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胞新冠疫苗/北京将台新冠疫苗接种
8
2025-08-28
2022年初春,香港第五波疫情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单日确诊数字突破五万大关,医疗系统几近崩溃,当公众目光聚焦于医院急诊室外的临时帐篷和疫苗接种中心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香港各口岸,一群身着制服的海关人员正构筑着另一道关键防线,他们不仅是传统的货物稽查者,更悄然转型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闸门”和供应链的“守护者”,在危机中重塑着海关的使命与价值。
疫情暴发初期,香港海关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需严防病毒通过货物和运输工具输入,另一方面要应对国际航运受阻导致的供应链危机,海关总署迅速启动“应急通关模式”,在机场货运区实施“人货分离”检疫流程,对进口冷链食品建立全链条溯源系统,数据显示,2022年1-6月,海关共抽查进口冷链食品包装样本12.7万份,成功拦截47批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的货物,有效切断了潜在的病毒传播途径。
在保障物资供应方面,海关创新实施“绿色通道”机制,对于抗疫物资和民生必需品,采用“提前申报、到即验放”的加速通关流程,2022年3月,当香港面临蔬菜供应短缺时,海关与内地部门合作建立“供港鲜活食品特别通道”,确保每日超过3000吨新鲜食品顺利抵港,关员们穿着防护服在码头24小时轮班作业,创造了跨境货车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至15分钟的纪录,成为城市生命线的“守护者”。
疫情防控中,海关的执法重点也发生战略性转移,随着市民对快速测试试剂盒、口罩和药物的需求激增,走私假冒医疗物资的案件呈指数级增长,海关知识产权调查科在2022年开展“守护者行动”,查获假冒口罩逾420万个、伪冒药物价值达8300万港元,更破获多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走私未经注册新冠口服药的案件,查处涉案金额创历史新高,这些行动不仅保护消费者权益,更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维护了市场秩序。
海关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按下加速键,原本需要数年的“智慧海关”建设在几个月内实现突破:无人机巡查系统覆盖全部口岸,AI图像识别技术用于货物查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通关文书记录,关员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即可完成申报、查验、放行全流程,大幅减少人员接触,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疫情防控,更永久性地提升了香港海关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疫情缓和,香港海关的角色继续演化,在2023年全面通关后,海关面临新一轮挑战:如何平衡便利通关与风险防控,如何服务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下的新经济形态,海关开始将疫情期间开发的查验技术应用于日常监管,将建立的应急机制转化为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海关组织的抗疫合作倡议,分享“香港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
回顾三年抗疫历程,香港海关的演变折射出公共部门在危机中的适应与创新,从传统的边境执法者,到疫情防控的多面手,再到经济复苏的助推器,海关的职能拓展体现了现代治理体系的韧性,这些穿行于口岸、码头和货运站的身影,或许从未站在聚光灯下,却以其专业坚守,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健康与繁荣。
当香港街头重现人流,当港口恢复往日繁忙,我们不应忘记,在这座国际都市从疫情中复苏的历程里,海关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更是连接香港与世界的纽带,是危机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器,他们的故事,正是香港在挑战中蜕变重生的一个缩影。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