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沪记,疫情下上海大学生的精神迁徙与身份重构

admin 3 2025-08-30 01:06:50

归沪记,疫情下上海大学生的精神迁徙与身份重构

当列车缓缓驶入虹桥火车站,车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李雨晴的眼眶不禁湿润,这是2022年秋季,作为复旦大学大三学生的她,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异地线上学习后,终于踏上了返沪的归程,站台上,“欢迎同学们回家”的横幅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忙碌而有序地引导着人流,这一刻,她意识到自己参与的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迁徙。

上海大学生疫情返沪潮,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特殊时刻,据上海市教委统计,2022年秋季学期,超过40万名外地大学生如候鸟般重返上海校园,这场规模浩大的人口流动,既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压力测试,也是对青年一代心理韧性的特殊考验。

疫情时期的返沪之旅,成为这代大学生集体记忆的刻痕,不同于往常开学季的欢声笑语,这次回归带着某种悲壮与庄重,每位返沪学生都需要完成“三天两检”、健康码查验、行程轨迹申报等层层关卡,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同学回忆道:“我在火车站经历了整整六小时的排队等待,但当看到工作人员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听到他们沙哑却依然耐心指引的声音,所有疲惫都化为了感动。”这些细节构成了这代人独特的成长叙事,在困境中淬炼出对社会责任的全新理解。

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割裂与融合,重塑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态,疫情期间的网课体验让返沪后的课堂重逢显得格外珍贵,同济大学的陈教授观察到:“重返课堂后,学生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专注度与参与热情,他们不再将面对面教学视为理所当然,而是作为一种失而复得的特权。”这种学习态度的转变,揭示了特殊经历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赋能——知识传授不仅发生在师生之间,更孕育于共同经历的集体记忆之中。

返沪过程中的制度安排与人文关怀,体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各高校推出的“点对点”接站服务、隔离期间的物资保障、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构建起一张无形的安全网,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学术恢复计划”,帮助学生在返校后重新适应研究节奏;上海大学设立的“过渡宿舍”,为需要隔离的学生提供缓冲空间,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传递出“大学作为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

疫情下的返沪经历,正在重塑这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他们既是疫情的亲历者,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复苏的见证人,来自四川的张同学说:“当我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申请健康码时,当我参与校园志愿服务时,我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联结不再只是求学之地,而是成为了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这种从“在上海学习”到“成为上海一员”的身份转变,标志着青年一代社会融入的深化。

黄浦江的波涛依旧奔流不息,外滩的灯火依然璀璨如星,疫情终将过去,但这段特殊的返沪经历,已经融入上海大学生的精神基因,他们在不确定性中学会了适应,在隔离中懂得了连接,在困境中发现了力量,这场返沪之旅不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一次心灵的涅槃——当年轻学子拖着行李箱重新漫步在大学路上时,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行李,还有一个经历特殊洗礼后更加坚韧的自我。

这座城市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学子归来,而学子们则以蓬勃的朝气回报城市的期待,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上海与它的年轻人们共同书写着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叙事——这不仅关于知识的传承,更关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照亮。

上一篇:沈阳疫情下发紧急通知/沈阳疫情防控发布
下一篇:贵州省疫情病例情况最新:贵州省疫情病例情况最新消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