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 疫情发布会,郑州疫情发布会石大东】
7
2025-08-31
2022年春天,长春经历了一场严峻的疫情考验,封控、静默、物资配送、全民核酸……这些词汇曾刻入每个长春人的日常,而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这座城市正以坚韧和希望书写着自己的复苏故事,街道上重新涌动的车流,商圈里逐渐回归的人气,公园中再次响起的笑声——疫情后的长春,正在找回那座“北国春城”特有的生命力。
疫情对长春的经济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长春的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曾一度陷入停滞,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大型企业虽然通过闭环生产勉强维持运转,但供应链的中断和市场的萎缩依然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长春的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政府推出一系列纾困政策,包括减免税费、提供专项补贴、推动银企对接等,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红旗街、重庆路等传统商圈逐渐恢复人气,夜市经济重新活跃起来,一位在桂林路经营烧烤店的老板说:“最难的时候一天只有几百块流水,现在终于又看到了排队的顾客。”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后显著加速,许多传统企业开始尝试线上销售、直播带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从“线下困局”到“线上破局”,长春的经济生态正在悄然重构。
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次社会心理的集体考验,长春人在长期封控中经历了焦虑、疲惫,甚至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尤其对于学生、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而言,疫情的影响更为深远。
解封后,这座城市开始缓慢修复这些无形的创伤,社区里重新响起广场舞的音乐,公园中恢复了散步、下棋的老人,孩子们再度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心理援助热线、社区支持小组等公益服务也逐渐普及,帮助人们走出疫情带来的孤独与压抑。
更重要的是,疫情让长春人更加珍惜寻常生活中的烟火气,一家人在餐馆聚餐、朋友相约去看一场电影、周末去南湖公园划船……这些曾经普通的场景,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位长春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以前总觉得日子平淡,现在才发现,平淡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疫情暴露了城市治理中的一些短板,但也为长春提供了改进的契机,在疫情防控中,基层社区承担了巨大的压力,物资保供、核酸检测、隔离管理等环节一度面临挑战,疫情后,长春开始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数字化。
许多社区建立了更完善的居民信息数据库,优化了应急物资调配机制;部分街道试点“智慧社区”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城市也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造,例如增加公园绿地、改善老旧小区环境等,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变化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转变——从“管控”到“服务”,从“应对”到“预防”。
长春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伪满皇宫、净月潭、长影世纪城等标志性地标承载着它的历史与现代,疫情后,这些文化场所逐渐重新开放,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回归常态。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陆续举办线下展览与活动,电影院迎来久违的观众,话剧、音乐会等演出重新排期,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春的冬季旅游市场在疫情后迎来爆发式增长,冰雪大世界、净月潭雪雕展等吸引了大批游客,这座“冰雪之城”再度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疫情后的长春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人口外流、产业转型压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问题仍需解决,但与此同时,新机遇也在涌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正在成为长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座城市也在更加积极地融入东北振兴战略,通过政策创新与区域协作寻找突破。
更重要的是,长春人展现出的韧性与团结,成为推动城市前进的核心动力,正如一名本地学者所说:“疫情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也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珍视什么、渴望什么。”
疫情后的长春,是一座正在慢慢愈合的城市,它的复苏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带着教训、思考与希望走向未来,街头热气腾腾的烤冷面,商场里熙攘的人群,工厂中重启的生产线——这些平凡的景象,共同拼凑出长春重拾烟火气的图景,而在这幅图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复苏,更是普通人坚韧生活的力量。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