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商业挑战,郑州商场停摆,重庆能否开门营业?
55
2025-07-31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各地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河南省省会、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在这场疫情中既展现了城市的快速响应与高效管理,也记录了普通人的坚守与温情,回望那段特殊的日子,郑州的抗疫故事不仅是关于隔离与防控,更是一座城市与千万市民共同书写的 resilience(韧性)与希望。
2020年1月下旬,随着武汉疫情的暴发,郑州迅速进入“战时状态”,1月23日,武汉“封城”后,郑州作为京广、陇海铁路的交汇点,面临巨大的输入性风险,市政府第一时间关闭公共场所,暂停长途客运,并在社区推行严格的网格化管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郑州“小汤山”医院——岐伯山医院的快速建设,1月27日,郑州市政府决定改造原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仅用10天便建成拥有800张床位的定点医院,创造了与时间赛跑的“郑州速度”,这一举措不仅为本地病例救治提供了保障,也为周边城市的医疗压力分担了重任。
疫情期间,郑州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普通市民构成了最坚实的防线,每个小区入口的测温点、登记处,成了寒冬里最温暖的风景线。
在二七区某社区,65岁的退休党员王阿姨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每天值守12小时,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她说:“这时候党员不站出来,啥时候站出来?”类似的故事在郑州各个角落上演,许多年轻人加入“跑腿小队”,为隔离家庭代购药品、蔬菜;物业人员每天背着几十斤的消毒液穿梭于楼道……这些微小的行动,凝聚成了城市抗疫的力量。
2020年3月后,随着疫情趋稳,郑州开始推动复工复产,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郑州国际陆港率先恢复中欧班列运营,保障了防疫物资和外贸货物的运输,富士康等大型企业采取“点对点”包车接送员工,确保产业链不断链。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的数字化防控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持。“健康码”系统在河南全省率先推广,市民凭“绿码”通行,既保障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截至2020年4月,郑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8%,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疫情下的郑州不仅有硬核防控,更有触动人心的柔软瞬间。
2020年2月,郑州一位环卫工人老人匿名捐款1万元,纸条上写着“献给武汉”;3月,郑州东站内,一名护士蹲地为滞留旅客检查体温的照片刷屏网络;还有无数商家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出租车司机组建“爱心车队”……这些片段让“郑州温度”成为抗疫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20年的疫情暴露了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也推动了郑州的升级,此后,郑州加大了对疾控中心、基层医疗的投入,并完善了应急预案,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的兴起,也为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注入了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2020年的郑州抗疫史,是一部由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完成的“立体叙事”,它既有争分夺秒的“战时速度”,也有邻里互助的细腻温情;既见证了交通枢纽的暂时沉寂,也记录了经济复苏的蓬勃生机,这段记忆提醒我们:城市的伟大不在于永不遭遇风雨,而在于风雨中始终有人携手同行。
(全文约1050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