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场现状,部分管控下的运营与消费新常态
6
2025-09-11
2021年夏季,Delta变异毒株突袭郑州,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7月31日,郑州市发布通告,全市各类公共场所暂停营业,天津的商场虽实施限流措施,但大多保持营业状态,两座城市,两种不同的防疫模式,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策略。
疫情暴发初期,郑州迅速采取果断措施,银基商贸城、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主要商场悉数关闭,仅保留超市区域保障民生供应,空旷的商场走廊与往日熙攘形成鲜明对比,专柜员工通过微信群和直播平台维持着与客户的联系。
随着多轮全员核酸检测的推进,郑州疫情逐渐得到控制,8月中旬,郑州市出台《商贸市场复工复产方案》,按照“分级分类、有序推进”原则,允许达到防疫标准的商场分批恢复营业,进入商场的顾客需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商场内部,扶梯扶手、卫生间门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每两小时消毒一次,餐饮区禁止堂食,只提供外卖服务。
天津商场虽保持开放,但防疫措施丝毫不松懈,天津市商务局发布《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指南》,要求严格执行“验码、测温、戴口罩”三件套,控制客流密度在每百平方米10人以内,银河国际购物中心、大悦城、万达广场等主要商场在入口处设置热成像体温检测仪,缩短顾客等待时间。
天津商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防疫与数字化相结合,通过小程序预约购物时段,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统计场内人数,一旦接近限流标准,便启动“出一进一”措施,某商场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的销售额虽然同比下降,但通过线上商城、直播带货和社群营销,我们弥补了部分损失。”
两座城市采取不同策略的背后,是精准防控的科学逻辑,郑州作为疫情暴发地,采取短期严格管控以切断传播链;天津作为疫情相对平稳地区,通过常态化防控平衡经济发展与防疫需求,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灵活性——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快速发现、快速扑灭,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专家指出,商场作为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无论是郑州的暂时关闭还是天津的限流开放,都是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做出的科学决策,两地的共同点是都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出现病例,能够迅速追踪密接者并实施管控。
疫情迫使商场加速数字化转型,郑州商场在闭店期间大力发展线上业务,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维持运营,正弘城在闭店两周内开展了200多场直播,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天津商场则探索“无接触购物”模式,推出线上选购、线下自提服务,减少人员聚集。
商场空间功能也悄然改变,增加通风设施、设置应急隔离区、拓宽通道间距成为标配,部分商场还引入智能消毒机器人、空气净化系统等科技手段,这些变化不仅为疫情防控提供保障,也可能永久改变商业空间的规划设计理念。
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两地都注重保障基本民生需求,郑州商场虽然关闭,但超市区域始终开放,保障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政府还组织电商平台加强配送力量,确保物资供应充足。
对于商场员工和商户,两地政府出台了减免租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郑州市提供了一项5000万元的专项纾困资金,天津市则允许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这些措施缓解了经营压力,稳定了就业市场。
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和防控经验积累,商场营业将更加科学精准,未来可能形成基于疫情风险等级的动态调整机制,低风险地区正常营业,中风险地区限流营业,高风险地区暂停营业,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应急响应流程。
此次疫情也加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迭代,线上线下融合、社群营销、无接触服务等新模式将从应急措施发展为常态业务,推动传统商场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郑州商场经历了从暂停到重启的过程,天津商场则在开放中严守防疫底线,两座城市的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缩影——在守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寻找安全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